HI,欢迎访问梁平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走近一揽子金融政策(上)丨一揽子金融政策精准落子 激活经济增长和创新动能

融资政策 / 作者:龙智造工业云 / 来源:网络 / 浏览:0

14

2025-05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推出10项货币政策措施,金融监管总局推出8项增量政策,证监会打出稳市“组合拳”。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一揽子金融政策的陆续实施,政策效果将逐步向实体经济部门传导,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增长。其中,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稳股市长效机制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政策对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继2024年9月下旬后,三部门再度集中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充分体现了金融管理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务实高效地稳市场稳预期。一揽子金融政策的力度大、工具多、针对性强,对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此次货币政策普遍调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将向银行体系注入更多长期流动性,为经济抵御外部冲击和平稳运行提供充裕的市场流动性。同时,通过降息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稳定和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新设立5000亿元额度的“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将引导商业银行更大力度地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居民服务性消费,支持银行拓展养老金融业务,有效提振社会消费。为有效应对关税等外部冲击,监管政策明确将为受关税影响较大的经营主体提供精准的融资、保险等服务,增强对相关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资使用、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包容度和监管温度。这都展现了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同发力、共促经济平稳增长的鲜明立场和务实导向。

其次,在科创金融方面,政策创新、工具创新和监管创新的力度明显加大,此次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将推出债券市场“科创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并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上述措施将显著拓展各类科技型企业通过贷款、债券、保险等多种渠道获得投融资支持的便利性和可得性。4月份推出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的新路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共保体”等试点和服务创新正在持续有序推进,将大大弥补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体系支持科技创新难、力度不足的制度短板,加快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更好推动金融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再次,在支持民营经济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设“投资融资促进”专章,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此次货币政策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加上下调再贷款利率,将促进银行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将从增供给、降成本、提效率、优环境等四个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外贸依存度高、抵御关税冲击能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也将从金融方面对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这些举措对于稳定经营主体尤其是促进民营经济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国泰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三大类10项货币政策组合,体现了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协同发力,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全面支持。在外部关税冲击、内需还有待提振的背景下,央行宽松周期预计将延续,接下来,如果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降息降准等仍有空间。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货币政策宽松、“两新”政策扩围等或只是既定政策提速的开始,二季度扩内需政策提速值得期待。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有望维护市场流动性,支撑风险偏好。

政策为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潘宏胜表示,这次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内容丰富,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稳股市长效机制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首先,三类货币政策工具共同发力。此次货币政策调整明显超出了此前市场预期,并非简单的降准降息操作,而是数量型、价格型、结构型工具“三箭齐发”。数量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汽车金融以及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降至0相结合,既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约万亿元,也为汽车金融和金融租赁业务提供更大空间。价格上,下调政策利率与降低结构性工具利率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结合,既降低了社会总体融资成本,也为结构性工具使用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提供了更大的让利空间。结构上,增加原有的科创和技改、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合并支持资本市场工具额度与新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相结合,既从量价上加大原有工具对特定领域的支持,也适应现实需要创设扩围、提升质效。这三大类10项举措直面当前经济运行的难点、堵点和风险,丰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将为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其次,金融监管有效协同。为支持科技创新,央行增加了支持科创再贷款的额度、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金融监管总局允许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展科技保险,证监会将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三部门还将共同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创板”。为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央行合并了支持资本市场两项工具额度,金融监管总局将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证监会将实施《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支持产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央行扩大支持技改再贷款额度,金融监管总局将修订出台并购贷款,证监会将实施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这些监管政策协同无疑将有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与效,也将促进金融业自身高质量发展。

 再次,稳股市长效机制日益健全。尽管面临外部环境动荡和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等考验,中国资产价格总体回稳向好、价值重估,2024年9月24日到2025年5月9日,万得全A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29.33%和19.71%,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25.32%和40.07%,中概股中国金龙指数上涨19.43%,而同期道琼斯、标普和纳指分别下跌2.08%、1.03%和0.25%。4月2日美国推动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国内股市涨跌幅与美股的差异并不大,明显小于2018年和市场预期。我国已形成具有特色、相对完备且行之有效的稳股市机制,央行提供资金的工具和渠道明确且通畅,中央汇金操作适时有力,全国社保基金、证券基金机构、银行保险机构和上市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稳市“组合拳”和机制建设将为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风险挑战提供有力的保障。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一揽子金融政策陆续实施,政策效果将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及时对冲外部风险,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增长。”潘宏胜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重要提示!
尊敬的用户:
本平台为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在此,我们郑重声明并提醒所有用户:在此平台上,严禁任何形式的国家秘密、机密或敏感信息的处理、存储、传输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