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
产品
企业
5月17日至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举办。在“主题讨论五: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环节,参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危机背景下,资本流动的新逻辑以及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
回报率可观的绿电项目或吸引国际资本
在论坛现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探讨了绿色金融以及绿色转型面临的冲击。
鞠建东称,目前看到了绿色转型需求端的一些巨大冲击。从全球层面来看,气候问题确实越来越严峻,但又难以实现《巴黎协定》的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但是在需求端,却面临着需求下滑,甚至负需求的局面。
如何找到正面积极的力量来对冲需求面的冲击?鞠建东表示,这个需求只可能来自全球南方国家(Global South,指代全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中国必将成为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引领这种正面的、积极的需求。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产能过剩出现在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中,尤其是绿色转型时期,可能会出现供求错配的问题,带来对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因此需要政府拿出强有力的干预、刺激方案和手段。
鞠建东认为,这种刺激方案来自全球南方国家或者是南南之间的一些合作,在这些合作中,中国会发挥主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不同国家央行之间的多边合作,包括世界开发银行采取的一些措施。
“要实现这个转型还有更好的实现路径,这取决于南南合作的多边协作、互通有无。”鞠建东表示,南南合作在重塑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可以让绿色转型持续进行下去。
鞠建东认为,未来这种合作潜力巨大,尤其是对于绿电、清洁能源的需求非常大。此外,这类项目的投资能产生一定的投资回报,有一定的ROI(投资回报率)。
从全球金融角度来讲,如何将绿色转型需求和资本投资匹配起来?鞠建东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对未来有相对准确的预判,能够在南方国家或者新兴市场更好地设计一系列清洁能源或者绿电项目,项目也有了很好的投资回报,预计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就会参与其中。”
鞠建东介绍,如果确保基于某个绿电项目的投资能产生每年3%的复合回报率,或者在政府补贴之下,每年能达到3%的投资回报,回报率相对可观,就会有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他建议,政府可以出一部分财政补贴,起到担保兜底的作用。
中国企业在ESG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介绍,如今,已有来自180个国家的2.5万家企业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践行ESG原则。中国也有超过10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碳足迹。
“中国企业在ESG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公司签署并践行ESG原则,将其纳入公司战略和运营中。”刘萌介绍,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某动力电池企业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使产品碳强度下降42%,成功进入欧盟“零碳关税”白名单。
她特别强调了ESG的“防御性价值”,尤其是在应对国际政策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覆盖钢铁、铝、电力等行业,未来将扩展至更多进口商品。获得ESG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商业银行的利率优惠,缩短项目投资回收期,从而在成本竞争中占据优势。
此外,ESG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经济策略。刘萌表示,通过践行ESG理念,企业可以获得市场激励,例如更低的贷款利率、更长的投资回收期等。
除了碳交易之外,还可以探索基于自然资源的创新金融路径。刘萌介绍,例如,在上海设立的一个金属交易平台,与瑞典的一家咨询公司合作,采用其制定的ESG标准体系,对50种关键金属资源进行了绿色评级和定价。这是一种将自然资源“绿色价值”显性化的尝试,目的就是让绿色元素能够真正体现在市场价格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扫码快速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