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
产品
企业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等6大重点行动,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但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意见》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提出开展“人工智能+”6大行动。 具体来看,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意见》提到的六大领域都是人工智能应用重点关注的,其中,居民消费和工业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从产品形态来看,前者主要以人工智能信息服务为主,后者主要以工业智能机器人为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说。 部署6大行动的同时,《意见》还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其中,包括“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使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智能化转型,重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等具体举措。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推进,有望给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带来利好。 蒲松涛表示,“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利好与人工智能应用强相关的三类产业链环节:一是算力相关环节,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算力服务中心等;二是数据相关环节,包括数据标注、数据清洗处理、数据仓库等;三是算法相关环节,包括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服务等。 “诸多关联产业环节也构成利好,如在人工智能信息服务方面,利好人工智能内容创作、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人工智能娱乐服务等;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利好机器人相关传感器、核心零部件、生产代工等。”蒲松涛说。 当前,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标志性成果,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上市企业超过300家,其人工智能的相关收入占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总体规模的七成左右。人工智能独角兽的创新领域广泛分布,目前排名前五的包括大模型、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商业智能应用、智算芯片等。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为营造良好应用环境,我国将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应用规范、伦理规则,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应用试错容错管理制度,推动重点场景“敢开放”“真开放”。推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在促进产业生态发展方面,将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链,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培育智能原生企业。同时,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记者 汪子旭 郭倩) 转自:经济参考报
2025-08-29 10:11:41 阅读量:2
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过去十年,我国智能制造在智能工厂建设规模、解决方案能力跨越和标准引领支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辛国斌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技术浪潮,应紧抓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安全可靠、开放协同的解决方案体系。一要强化技术融合,打造具备自学习、自决策能力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全流程智能化转型;二要夯实产业基础,推动国产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和先进网络技术集成创新,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生态引领力的领军供应商;三要拓展全球合作,与“一带一路”“金砖”等国家建立健全技术交流、标准共建与人才合作长效机制,共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智造生态。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表示,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一个“人-信息-物理”系统,核心关键在于“人”,必须培养和造就智能制造高质量人才和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队伍。要培养掌握细分行业制造知识、具有工程实施经验的供应商,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和引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培根指出,数字孪生是信息物理系统(CPS)与数实融合理念的深度体现,正从根本上重塑智能制造的未来路径。真正的智能工厂需将数字孪生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服务等全过程与全链条,通过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为企业构筑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杨旭东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创新,具身智能正在突破解决方案的“物理边界”。他建议以物理具身、多模态交互、自主进化、环境自适应等解决方案,通过“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在真实环境中自学习、自优化,将物理不确定性转化为数字可控变量,满足石化、钢铁、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多变、精细、高危、复杂等应用场景的需求。
2025-08-29 09:49:20 阅读量:2
7月以来,镍价整体呈区间波动格局。受国内即将推出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的影响,镍价在7月下旬快速冲高,一度触及125370元/吨的阶段性高点。但随着利好因素逐渐被市场消化,镍价再度回归震荡通道。进入8月,多空因素交织,不锈钢排产回升对镍生铁价格形成支撑,但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及其引发的多国反制措施,为全球汽车产销带来不确定性,进而拖累镍需求。 供给宽松 区域分化明显 1—5月,全球镍矿产量达164.63万吨,其中,5月单月产量34.62万吨;1—5月,全球精炼镍产量160.68万吨,其中,5月单月产量为32.13万吨,总体供给保持宽松态势。印尼虽将镍矿生产配额从2.985亿湿吨上调至3.64亿湿吨,但因受DMO内贸义务、生物柴油政策调整(拟B40提至B50)、新增外汇留存、全球最低税及拟新税项等多重因素制约,近两个月已有约28条RKEF生产线停产,冶炼运营普遍承压,上半年实际产量仅1.2亿湿吨,远低于配额,矿价持稳略涨。菲律宾则因天气好转、发运量保持高位,供应充裕致矿价承压下行。中国7月镍矿进口量处于近5年高位水平,由于当前处于消费淡季,港口镍精矿库存已连续累积4个月,8月15日,14港菲镍矿库存报1068万湿吨,处于近5年中位水平,表明国内镍矿供应总体充裕。 不锈钢淡季筑底 排产回升带动有限 当前,印尼与中国不锈钢行业均处传统消费淡季,需求疲软。200系与400系热轧和冷轧不锈钢售价已跌破成本线,仅300系部分型号仍维持微利。行业整体盈利困难,倒逼企业减产。国内不锈钢粗钢产量已连续4个月下滑,7月产量较2月高点减少30万吨,热轧产量回落至207.7万吨,同比略降0.8%。 行业压力向上游传导,国内镍生铁生产已陷入亏损,企业开工率与产量双跌,至近5年最低。为维持镍生铁库存稳定,企业转而增加进口。 随着不锈钢社会库存和期货仓单持续去化,价格逐渐企稳反弹,利润有所修复。加之近期“反内卷”政策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且行业消费淡季临近尾声,市场普遍预期8月钢厂排产将有所回升,带动镍生铁和废钢价格小幅上涨。但由于废钢货源偏紧,其经济性仍不及镍生铁。 值得警惕的是,“反内卷”政策在推动不锈钢价格反弹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行业总产量收缩,进而抑制对镍生铁的总体需求。 电池与电镀增长仍存 但外部风险积聚 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1—6月,全球累计销量增长32%,显著拉动了硫酸镍需求,国内产量稳中有升。 从原料结构来看,虽然高冰镍生产硫酸镍利润最佳,但因产能限制,国内对高冰镍的需求总体稳定,并未大规模增加进口,仍主要依赖从印尼进口的MHP(氢氧化镍钴中间品)作为原料。 但美国加征汽车关税及多国反制措施,可能会导致全球汽车贸易收缩,电池、电镀领域的镍消费增长或将放缓。 合金内需强劲 出口高增 但隐忧渐显 1—7月,我国汽车产量累计同比增长12.6%,有力支撑合金镍消费。受国内需求推动,1—6月,国内精炼镍产量同比大幅增长41%,创近4年新高。同时,全球前6个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带动精炼镍出口需求激增,累计出口9.6万吨,同比增幅高达120%。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正在上升。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和多国相应的反制措施,可能会引发全球汽车贸易收缩,进而拖累电池、电镀及合金领域的镍消费增长,使中远期需求侧潜在风险增加。 库存高企 压制价格反弹空间 截至8月20日,LME镍库存高达20.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81%;上期所镍库存接近2.3万吨,同比增长24%。两地库存均处于近4年以来高位,清晰印证精炼镍整体供应宽松格局。高库存持续压制镍价的反弹空间和市场情绪,使得任何上行尝试都难以形成有效趋势。 震荡仍是主旋律 关注结构性机会 从短期来看,印尼镍矿配额增加若落地为实际产量,镍矿价格将有下行压力。不锈钢排产回升虽支撑镍铁价格,但在政策调控下,总产量受限,需求拉动不宜高估。电池、电镀及合金行业虽保持增长,但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潜在风险正在积累。且交易所镍库存居高不下,精炼镍整体供应宽松,镍价目前仍缺乏大幅上行驱动。因此,镍价短期内将继续以区间震荡为主,中期则需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变化和需求复苏信号。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2025-08-28 10:33:57 阅读量:2
扫码快速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