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
产品
企业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及一季度社会融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环比增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6%,增速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65.41万亿元,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0.1个百分点。
“无论是一季度还是3月当月,金融数据都明显好于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表明当前信贷有效需求正在回暖,宏观经济正加快恢复。
M2、信贷稳步增长
货币供应量方面,3月末,M2余额3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保持稳定;M1余额1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环比大幅上升1.5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点评指出,3月末财政开支强度加大,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端转移加快,对M1形成支撑。尤其是年初以来,政府债务化解进程加快,伴随政府债资金拨付落地,城投等相关企业账面资金情况或有所改善。此外,企业生产景气度向好、地产销售数据延续改善态势,也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提升。
信贷方面,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约3.64万亿元,同比多增约5470亿元,超过此前市场分析人士普遍预计的3万亿元。与此同时,信贷利率也继续维持在历史低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3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实现多增,主要支撑项是企业短期贷款,这或与企业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增加、金融“挤水分”效应边际淡化有关。当月市场利率上行,短期贷款对票据和债券融资有一定替代。
整体来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9.78万亿元。董希淼指出,一季度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88.5%,形成主要支持;居民部门有效信贷需求还应被进一步激发。
政府债发行继续支撑社融
社会融资方面,初步统计,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7万亿元,同比多增5862亿元;信托贷款增加531亿元,同比少增14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300亿元,同比少增20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251亿元,同比少472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87万亿元,同比多2.5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62亿元,同比多199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需求有所回升和政府债券发行增多。”董希淼介绍,今年3月,除了贷款同比多增外,政府债券新增近1.5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
温彬表示,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要求下,今年一季度国债发行节奏快于往年同期,专项债自审自发地区发行提速,对社会融资形成较强支撑。一季度,国债累计发行3.3万亿元,净融资1.5万亿元;地方债累计发行2.8万亿元,净融资2.6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1.0万亿元,用于置换的再融资债券发行1.34万亿元。3月政府债券新增1.48万亿元,同比多增1.02万亿元,特别是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维持了较快发行节奏。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
美国政府于4月宣布征收对等关税,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后续,宏观政策将如何操作来对冲外部风险?关税政策落地是否将对金融数据带来扰动?这些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政策面上,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认为,自2024年4月以来,新增存款增速持续低于新增贷款增速,但增速差有明显收窄趋势,由-3个百分点已收窄至-0.7个百分点,资金由银行系统流入实体经济的速度有所加快。鉴于当前较大的流动性需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望于二季度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有较大概率会降准0.25个-0.5个百分点。
王青判断,外部波动骤然加大,无疑会加快国内宏观政策对冲步伐。综合考虑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走势及物价水平,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时机已经成熟。
数据面上,温彬表示,伴随中美关税战不断升级、贸易摩擦加大,外需和制造业相关领域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受到一定扰动,但促内需、稳增长政策也将加大实施力度,强化对“两重”“两新”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稳定外贸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均会对稳定对公贷款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面对外部环境扰动,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温彬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扫码快速手机浏览